106年度淡水河水系河川情勢調查於淡水河主流設置5個樣站(挖子尾、竹圍、五股、臺北橋、江子翠) ,支流設置10個樣站(侯硐介壽橋、 水尾灣、關渡、永定國小、深坑白鷺橋、直潭、秀朗橋-福和橋、 湊合橋、大溪橋、新海橋-大漢橋),本次調查成果如下:
1.淡水河主流河段人為活動空間利用型態有漁業、垂釣、公園遊憩、船運、自行車、拖曳傘、 風帆等活動;支流河段利用型態有景觀公園、遊憩、垂釣、自行 車等活動。
2.生物活動空間品質方面,以縱向廊道指標、水質良好代表種、橫向廊道指標、棲地指標物種數量比較前期與本期淡水河系之水陸域生物豐度狀態,發現幾乎所有指標物種的數量都較前期大幅提高,生物整合指標(IBI)亦顯示淡水河流域條件已有改善。
3.通洪能力分析顯示二重疏洪道通洪能力(6,200cms)已明顯低於設計通洪量(9,200cms)甚多,影響疏洪道分洪能力之環境因子 由大至小排序為:河道糙度、河道高程、河口水位、洪水流量、橋梁數目。
4.紅樹林亦為河防問題原因之一,未來可能朝向變更保留區範圍的方向處理,將有機會適度疏伐。
5.部份斷面在水理模擬中溢堤,可能是水位超過天然左右岸之最高處,而非真正漫過堤防之現象,若未建堤防之河段當地亦無保全對象,應盡力維持原狀以保存生態;考慮強化河防之前,應與相關保育人士充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