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洪氾風險|策略與措施
一、土地洪氾風險面向改善與調適策略
(一)基本架構
土地洪氾風險之改善與調適設策略可分為三大面向,其一為透過逕流分擔降低土地洪氾風險,此部分與水道風險相同;其二則為將土地承洪觀念落實於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其三則為提升民眾對於流域改善與調適觀念及對非結構式減災措施之瞭解。
磺溪涉及國土管理之土地洪氾風險改善與調適策略架構如圖1所示,組成考量包括情境類型、國土功能分區劃設檢討及調適原則等三部分,可依據土地區位之內水危害、外水風險等級,決定較適宜之規劃方向、調適原則。磺溪土地洪氾各項課題之改善與調適策略,說明如下:
圖1 土地洪氾風險改善與調適策略架構
(二) 土地洪氾風險面向重點改善與調適策略說明
磺溪流域土地洪氾風險改善與調適策略如表1所示,說明如下:
表1 土地洪氾風險改善與調適策略表
1. 訂定各類國土功能分區土地洪氾風險調適措施
情境類型包含內水與外水兩部分,如圖2所示,說明如下:
圖2 土地洪氾風險不同情境類型相對應之調適原則
(1)內水:土地洪氾風險(積淹危害,常時發生/一般性/平時管理原則)
針對內水積淹之土地洪氾風險區域,本計畫研擬各類國土功能分區(特別是城鄉發展地區)在高中低淹水潛勢區位之調適措施,如圖3及圖4所示。
圖3 金山都市計畫土地洪氾風險調適措施方案圖
圖4 北海岸風景特定區計畫土地洪氾風險調適措施方案圖
(2)外水:水道風險(極端氣候/未來長期管理原則)溢堤及破堤風險
水道溢堤及破堤屬極端情境,其措施如下:
2.提升非結構式減災措施接受度
本措施與水道風險措施相同,利用承洪共探及韌性共好小平台會議,透過宣導與共學方式,讓民眾瞭解工程有其極限,在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之威脅下,僅依賴工程措施並不足以因應,並透過淹水感知參與式活動,讓民眾知道與其期待不淹水,不如建構不怕水淹的建成環境與心態,並傳遞非結構式減災措施的優點與效益,詳圖5。
圖5 提升非結構式減災措施接受度措施示意圖
3.妥善運用各類用地導入逕流分擔措施
依據金山三通(第一階段)案之土地使用分區,盤點金山都市計畫區內之逕流分擔可利用空間,顯示流域內僅有2個學校用地、1個停車場用地及部分綠地用地,總面積僅5.71公頃。在可供逕流分擔利用中大型公共設施用地極為有限情況下,除需配合更為多元之土管規則、建築管理及長期空間布局承洪韌性調適手段外,應妥善運用各類用地導入逕流分擔措施,包括鼓勵公私有土地(尤其是農地、保育類用地)加入在地滯洪措施、道路人行道設置低衝擊開發設施、建築物基地設置雨水貯留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