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年治理工作大事記

淡水河流域內行政區域包括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基隆市、新竹縣及宜蘭縣,其中大臺北都會區(臺北市、新北市)為我國政經中心所在。歷年來已實施「臺北地區防洪計畫」、「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前期計畫)」等政策,有效提升臺北地區防洪能力。
其中大台北防洪計畫為保護包括台北市全部及新北市的三重、蘆洲、五股、泰山、新莊、板橋、土城、中和、永和等市鄉鎮,即「台北盆地」區內11,857公頃土地,650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自71年開始進行,於85年完成,總計興建堤防60公里、水門39座、疏洪道1座;排水幹線49公里及鴨母港、四汴頭等抽水站29座;並改建台北橋、華江橋及浮洲橋,新建二重疏洪道橋及103線、108線及越堤疏洪道橋3座。本計畫完成後,使台北地區可獲得200年頻率防洪保護標準及改善排水系統,並保留大片濕地維持更佳的生態保育環境。

基隆河早年沿岸每逢豪雨必成災,民國76年琳恩颱風及82年提姆、87年瑞伯和芭比絲颱風接連造成災害,行政院於民國87年即指示加速「基隆河治理工程初期實施計畫」,初期以保護10年重現期距洪峰流量為標準興建護岸,分三期施工完成防洪計畫,完成初期治理後,水利署動員所屬8個河川局人力,克服用地取得困難等不利因素,與時間賽跑,在民國93年12月底完成整體治理,合計完成護堤長度兩岸達49公里,並提供基隆市約30公頃、臺北市及新北市約37公頃河川綠帶休憩空間,總保護面積達1,029公頃。

員山子分洪道位於基隆河上游瑞芳瑞柑新村旁,採用工法就是於該地開鑿出一條內徑12公尺,長2.5公里的分洪隧道,是全東南亞最大的分洪道,在200年頻率洪水來臨時,可將上游81%的洪水,直接排放入東海。平日不分洪時,則維持河道的自然流量,以保護下游生態。值得一提的是,員山子分洪道入口是採用無人控制,水到達一定高度,自然溢流至分洪隧道,可避免人為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