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碧潭位於獅頭山山腳下,又稱作「獅山邊大潭」。1767年為瑠公圳取水所設的碧潭堰,是新店溪最早的大型攔水設施,供瑠公圳取水之便,無意間成就了碧潭美景。除了瑠公圳,還有大坪林圳與引水石硿(腔)等水利設施的興築。隨過去新店聚落的發展,因應交通需求而出現的新店渡、碧潭吊橋為現今碧潭的特色之一。碧潭西岸依傍的和美山,除了有天然特色景點「小赤壁」,還有和美礦場遺跡供人懷古追思。


碧潭堰
碧潭堰興築是由瑠公郭錫瑠之子郭元芬,於現今北二高拱橋下溪道以「竹蛇籠」建築堰堤提高水位,達到攔水與分水的水利功能。橫置溪面上蜿蜒如蛇的「竹蛇籠」係指就地取材,用竹子編簍,裝填大小石頭而成,共分為: 1. 直立型:豎立放在溪水中築壩的堅籠,又稱「豎籠」,呈上下皆開口的圓柱型。 2. 橫置型:漏斗狀平放溪床溝道中的叉籠,呈圓錐型平置堆放於豎籠後方,因頭大尾小的圓錐形狀,亦稱作魚尾叉籠。
27261



瑠公圳取水口、大坪林圳與引水石硿(腔)
灌溉臺北農田的瑠公圳,由郭錫瑠(瑠公)及郭元芬父子接續完成,於清乾隆40年間通水,圳頭設在新店碧潭,是臺灣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早年瑠公規劃從青潭溪攔水,經斗門頭進入「引水石硿(腔)」(指導水隧道,是鑿石而成的隧道或暗渠),1740 年郭錫瑠開始開鑿,預計要從青潭溪口引水流經大坪林、景美、臺北市到達當時家族開墾的興雅庄。因人力鑿穿岩壁工程艱鉅,郭氏父子財力不濟,遂於 1753年與大坪林五庄的墾首蕭妙興交換獅山邊大潭(今碧潭)的水權,1760年改築碧潭堰攔水於右岸取水進入瑠公圳,而瑠公圳取水口於1930年移至現在位置,即高速公路正下方瑠公圳引水紀念碑處。

26至於瑠公原先開鑿的引水石硿(腔),則於1753 年由大坪林五庄的居民接手,總長約 100 公尺,於1760 年完工。1772 年由墾首蕭妙興和五庄股東合夥開鑿而成的大坪林圳,源頭即為此引水石硿(腔)。大坪林圳灌溉新店地區農田,使得新店地區的農業全面進入水田耕作的時代,之後併入瑠公農田水利會中。現因河床變遷、都市發展等因素,引水石硿(腔)已不具引水功能,又被開天宮建廟時的基樁貫穿,僅存約 30 公尺,目前由新北市政府列為古蹟。


361
36

上圖註:黃色線為大坪林圳路、灰色線為道路(北新路與北宜路)、橘色線為自行車道路線


新店聚落與老街
新店早期居民為凱達格蘭族秀朗社(亦稱挖仔社)人及泰雅族人,以捕魚狩獵維生。直到18 世紀初,漢人移入形成聚落,並以新店溪為灌溉的水源地。今新店碧潭吊橋東岸的新店路,源自清道光年間,早期新店行政中心設立於「新店路」(早期稱新店街),為烏來、木柵、安坑以及景美一帶農作物及日用品的集散地,山區的居民也會透過當時的人力擺渡河運、輕便路及吊橋來到新店採買生活必需品,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30




新店渡與碧潭吊橋
新店渡口碼頭位於碧潭,是目前唯一的人力擺渡,由人以槳划船運輸客運。擺渡歷史始於 1881年,在碧潭吊橋未興建之前,是進入灣潭、直潭、塗潭、屈尺以及安坑等山區的交通樞紐。

34

日治時期,文山郡新店庄助役賴雲積極向臺北州爭取興建「碧潭吊橋」,由臺北州技手江石定設計,陳海沙施工,設計與建造皆出自臺籍人士之手。1936年開工,次年9月20日完工啟用。此橋興建後,便成為連通碧潭東、西岸物資最為便捷的管道。橋塔採鎢鋼球軸承工法,柔性穩固構造而成。

32



小赤壁與和美礦場
新店溪西岸傍和美山,其奇岩景觀又有「小赤壁」之稱號,在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下,各種「石梯」、「石棺」、「虎嘴石」、「豬母石」以及「印斗」等奇特怪石,耐人尋味。過碧潭吊橋後,山頂築有「碧亭」,登高遠眺、視野絕佳,得以一窺碧潭之美。1948年孫科題「碧潭」二字於此深壑岩壁上,是碧潭重要地標之一。

33

和美礦場營運於1916至1966年間,目前所見的礦坑口是運送煤的主要坑道。早期煤礦採渡船運送到對岸,轉至新店車站由萬新鐵路輸送出去。因礦脈曾發生滲水及崩塌等意外,為顧慮安全及避免礦災再起而廢棄。當年的礦工宿舍及活動中心,在礦業興盛時期,大量的礦工與家眷入住,建設皆依傍和美山興建,造就出「小九份」的稱號。

35